AI浪潮下动画人才培养:挑战与变革拥抱AIGC新时代
随着**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**技术的飞速发展,动画产业正经历一场由技术进步驱动的深刻变革。 2025年,AI工具在角色设计、场景搭建、动画生成等环节的应用愈发成熟,这不仅缩短了制作周期、降低了生产成本,更为创作者拓展了广阔的创意空间,推动动画产业向更高质量、更多元化的方向迈进。然而,这股浪潮也对我国高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构成了巨大挑战,教育界亟需探索适应新时代动画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AIGC技术的成熟对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带来了双重影响。一方面,AIGC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动画制作门槛,使得“人人皆可做动画”成为可能,这无疑加剧了动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。另一方面,AI也为动画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,例如文生图、文生视频、图生视频等技术,简化了制作流程,但也对传统动画制作流程提出了挑战。传统动画专业课程,如编剧、分镜、原画、动画、合成、配音等,需要重新审视其在AIGC制作体系中的定位。
面对AIGC带来的变革,我国高校动画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全面升级。首先,优化课程内容是关键。考虑到高校学分限制,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数智化改造,将AIGC相关知识有机融入教学中。例如,在《影视视听语言》课程中,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“编码”为“提示词”进行创作;在《动画角色设计》和《动画场景设计》等课程中,鼓励学生运用AI工具发挥创意,提升与AI协作的能力。其次,创学模式,借助AIGC的技术赋能落实项目式教学,加强与企业的合作。高校应发挥自身在科研方面的优势,激发学生的积极性,在新技术探索方面走在前列,反哺业界,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。最后,锤炼综合能力,在传授技术的同时,加强对学生审美力、想象力及思想力的培养,确保他们在“人机协同创作”模式中发挥主导作用,创作出富有人文魅力的艺术作品。同时,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,以适应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。
近年来,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势头良好,高校作为中国动画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,应积极探索以AI为驱动、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,为国家动画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。通过产学研联动,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,共同探索AIGC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,共同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动画人才。你认为,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,动画专业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,从而推动中国动画产业的持续发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