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天破3亿!春节最“寒碜”电影却让全国人民痛快了

  其实,今年春节档可谓神仙打架,电影豆瓣一开分,就是8分左右,《飞驰人生2》开分8.2,《第二十条》开分8.0,而7.8分的《热辣滚烫》也贴近8分线。

  在定档之初,相比贾玲的减肥噱头,沈腾+韩寒的回忆杀王炸,《第二十条》显得相当低调,甚至“寒碜”。

  在合家欢的春节,公然亮出“法律”专业术语,再加上赵丽颖那张广为传播的悲泣图,很多人都质疑,《第二十条》到底适不适合春节去看。

  论搞笑,各种社会人物的宣传海报,尤其是赵丽颖那张迎在风中的哭脸,跟搞笑似乎也是八杆子打不着。

  这种宣传配置下来,不少影评博主,已经把《第二十条》pass出过年必看清单了,毕竟,谁也不想大过年的看完闹心。

  在对手众多和不被看好的情况下,没想到电影还是爆了。豆瓣开分8分,后续还有继续拉升票房的希望。

  《第二十条》里,选用的故事牵涉3个案件、5个家庭,其中的人物形象又是跨越老中幼不同年龄段,涵盖多样群体。

  比如马丽,作为受害者的家属,却因为自带搞笑气氛,“活儿没成怎么走出成功的步伐了呢”、“我咋心这么慌呢”,每隔几秒出现一个笑点,总能让观众不自主的笑出声。

  乔杉饰演的小卖部老板,每透露一个秘密,就得朝检察官要红包,美其名曰“抽奖活动送中华”,没想到最后送的却是中华牙膏,还是酒店样品装的那种,几句话就把市井气演活了。

  与其说是社会片掺点喜剧,更不如说是喜剧里加点社会议题,以“喜剧”这个老少咸宜的方式,在插科打诨中慢慢给观众抛出个严肃司法议题。

  极致颠覆是电影里最大的看点,也是观众不反感的原因,正是这些有条不紊的设计,让张艺谋有底气说出:

  能在一部电影里看出这么多好片的影子,显然《第二十条》有点东西,具备春节档电影好看的必要条件:剧情的刺激、搞笑的痛快,主题的正能量。

  张艺谋曾坦言,他喜欢《秋菊打官司》和《一个都不能少》等作品中的主角,因为她们代表着陕西人的性格,“一根筋,很执着,不撞南墙不回头,这种一根筋的行为、一直坚持的固执,就产生了戏剧性。”

  赵丽颖更为颠覆,本是一个普通的母亲,在遭遇不公投诉无门时的爆发力与感染力,让人忍不住一次次落泪。

  和去年的《满江红》一样,这次的《第二十条》,同样是集齐明星一条龙,多达21位实力派演员,包括《狂飙》、《漫长的季节》原班人马;搞笑界顶流范伟、马丽、潘斌龙等,各自代表故事中的一环。

  论台词、论尺度,都可以说是春节档电影之最,这部影片,并没有回避社会现实中的面,用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,直指社会不公、权力滥用等问题。

  张艺谋说,陕西是一个色彩浓重的地方,所以他的早期作品也特别注重色彩,这就是土地带给人的影响。

  但在这个片子里,却完全褪去了所有颜色,甚至连滤镜都不让加。“把手段收起来了,和那种张扬的、浓郁的完全相反。”

  褪去了滤镜,不代表电影寡淡,相反,小人物更真实的一面,暴露出的是社会的大问题,回答的也正是观众们最关心的问题,“为什么好人总没好报,为什么见义勇为不被提倡?”

  电影最后坚信正义和公平,最终会战胜不公。在一部合格的喜剧片之下,不止于讽刺或,还能让观众感受到力量感,这才是张艺谋最“毒辣”的地方。

  就像影片里,很多该严肃的口吻和镜头讨论沉重话题,张艺谋都换成了用诙谐和幽默的台词,消解了观众很多负面情绪,所以“前一秒哭,后一秒笑”。

  电影中涉及到的案件,其实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,正当防卫、见义勇为、扶危助困……各种社会议题,保证每个人看都有代入感。

  罗翔曾讲过一个“粪坑案”,在社交媒体上大火,其实,如何区分“互殴”和“正当防卫”,又怎样防止“防卫过当”,一直是网友们最为关心的议题。

  张艺谋式,从来都不是靠单纯堆料的尬笑,也不是讨好观众的卖笑,就像他解释自己为什么做喜剧:“真正的喜剧,都是从困境里来的。”

  在嬉笑怒骂中,暴露出底层潜规则、公义和法治,同时用一个个普通生动的故事,帮助观众理清对人性、对社会模糊地带的认知:

  就像贾玲的《热辣滚烫》,观众说看完想立刻去报个拳击班,有人说看完《第二十条》,也想去当个法学生。